不再讓雨水白白流走
“既盼雨,又怕雨”,這是嚴重缺水的城市面對汛期時的心情。將于近期開工改建的談固北大街地道橋雨水泵站,有望緩解這種矛盾的心態,該泵站在省會首次融入了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,大程度收集雨水并加以利用而不是白白排掉。
泵站將增建大容量雨水蓄水池
“由于石濟客專的建設,其高架中的一個橋墩恰好設在談固北大街地道橋雨水泵站內,因此雨水泵站需要拆除異地改建。”7月29日,記者見到市排水管理處總工辦主任張凱偉時,他介紹說。
就是在這個雨水泵站的改建過程中,我市首次融入了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,在泵站中將增建一處2300立方米的大容量雨水蓄水池,以解決雨水的出路和綜合利用問題。
據了解,由于京廣鐵路、石太石德鐵路分割,市區大部分主干道都是下穿鐵路形成地道橋,而為了排放雨水都建設了雨水泵站。
雨水泵站主要以一個數十立方米的雨水收集池為主,下雨后,路面雨水匯入雨水收集池,泵站再用機泵將雨水抽排進雨水管道排走。如遭遇短時強降雨,雨量超出泵站的設計能力,便會造成排水不及時,形成地道橋積水。
張凱偉說,談固北大街地道橋雨水泵站位于石德鐵路南側,談固北大街東側,原位置被石濟客專占用后,本次改建向南進行了遷移。改建時,融入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,大的亮點就是增建一個大容量的雨水蓄水池,容積是普通集水池的幾十倍,蓄水能力得到大大加強。
同時,這個大容量的雨水蓄水池不僅能大量收集雨水,減少地道橋積水斷交的可能,還配套建有雨水凈化裝置,待降雨過后,可以把收集的雨水進行初步凈化處理,用于園林綠化、道路灑水、洗車等。
據記者了解,目前北京市在下凹式橋梁建設中,已廣泛采用這種建設理念,在多座下凹式橋梁的地下增建了大容量雨水蓄水池,在減少內澇、城市交通安全的同時,又收集了大量可供利用的寶貴水資源,一舉兩得。
讓城市能像海綿一樣吸水
“海綿城市就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,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。”市城管委副主任康利君說。
他介紹說,海綿城市的主旨是對雨水的收集和利用,即下雨時能有效地吸水、蓄水,并實現凈水,需要時再將存蓄的雨水釋放并加以利用,“不僅能緩解城市內澇,還能及時補充地下水資源,實現‘滲、滯、蓄、凈、用、排’六位一體的綜合排水。”
由于城市中大面積的硬化,往往造成城市大雨內澇,雨停即旱。據相關數據顯示,市區二環路以內的硬化面積已達約80%。由于硬化面積過大,雨水不能充分滲入地下,遭遇短時強降雨時,干涸的城市不僅不能“飽喝”一頓,反而會形成巨大的地表徑流,加重城市排水系統的負擔,積水斷交時有發生。
據康利君介紹,海綿城市建設是構建健康的城市水生態系統,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。海綿城市并非要建造一個新城市,而是運用全新理念來重塑城市功能,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統能力的同時,充分發揮城市綠化水體、道路、建筑等對雨水的吸納、蓄滲和緩釋作用,大限度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自然積存、滲透和凈化。
比如,在居民小區建設中,可以在小區地下建雨水蓄水池,把樓房的雨水管道和蓄水池直接相連,將大部分雨水收集到蓄水池中,經過簡單凈化后可以用于小區花草樹木的澆灌;在綠地建設中,可以建設成下凹式綠地,有利于雨水的收集和下滲。
每年將多“吸水”1500萬立方米
“如果我們能夠按照住建部的標準建成海綿城市,僅二環以內每年就可多吸收、利用雨水1500萬立方米。”張凱偉說,這將進一步緩解城市缺水的問題。
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:二環路內面積約100平方公里,也就是1億平方米,按照年平均降雨量500毫米計算,二環內年降雨總量約5000萬立方米。目前,能滲入地下的雨水僅占雨水總量的15-30%,即多1500萬立方米。如按照住建部的標準建成海綿城市,滲入地下的雨水至少要占60%,即每年至少要有3000萬立方米,將比過去增加1500萬立方米。
1500萬立方米是一個什么概念呢?數據顯示,民心河蓄滿水的總量大約是200萬立方米,也就是說多滲的這些雨水,可以蓄滿將近8條民心河。
市排水專家表示,建設海綿城市在石家莊這樣一個嚴重缺水的城市非常必要,可以有效解決水環境、水安全、水資源、水生態四大問題。
其中,在水安全方面,目前主城區雨水管道多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建設,標準偏低;在水生態方面,我市地下水過量開采,已形成整體超采區。如果我市建成海綿城市,將有效解決這些問題。